2022-2023學年浙江省寧波市余姚中學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材料一:
①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guān)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xiàn)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fā)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lián)去,以催進“象征主義”,此后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我在這里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征主義的關(guān)系,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②但我們沒有人根據(jù)了“禮尚往來”的儀節(jié),說道:拿來!
③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后呢?幾百年之后,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yīng)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④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⑤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節(jié)選自魯迅《拿來主義》)材料二:
①魯迅先生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我們中國人確實從西方國家拿來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華。同時,我們也拿來了不少的糟粕。
②我曾提出了一個主張:“送去主義?!币馑际前阎袊幕木A送到西方國家去,盡上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wù)。我的根據(jù)何在呢?
③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四大發(fā)明是盡人皆知的,無待贅言。至于無數(shù)的看來似乎是細微的發(fā)明,也出自中國人之手,其意義是決不細微的。我只介紹一部書,人家一看便知,這部書是:阿里?瑪扎海里的《絲綢之路》。
④然而,日往月來,星移斗轉(zhuǎn),西方興起了產(chǎn)業(yè)革命,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突飛猛進,影響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義國家,靠堅船利炮,完成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任務(wù)。
⑤現(xiàn)在屈指算來,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已經(jīng)從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優(yōu)秀的精華,但是仍然有許多精華,他們沒有拿走。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和文化思想,其中有糟粕,也有精華,如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實行之,必能濟西方之窮。另外,改革開放,由計劃經(jīng)濟轉(zhuǎn)入市場經(jīng)濟而獲得成功,對世界其他國家就很有借鑒的價值。
⑥這些東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別是西方,卻偏不來拿。怎么辦呢?你不來拿,我們就送去。
(摘編自季羨林《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送去主義”本質(zhì)上是有往無來的賣國行徑,會導(dǎo)致亡國滅種,因此應(yīng)采取“拿來主義”。
B.材料二主張奉行“送去主義”,把中國的文化精華送到西方國家去,盡上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wù)。
C.“別的且不說吧”暗示“送去主義”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同時用“單是”落到“學藝上”,使論說內(nèi)容集中。
D.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國家,靠堅船利炮,從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優(yōu)秀的精華,完成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任務(wù)。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破中有立,破立結(jié)合,在批判“閉關(guān)主義”“送去主義”的基礎(chǔ)上提出“拿來主義”,破得徹底,立得才牢靠。
B.材料一多用反語,如“進步”“吝嗇”,前者貶詞褒用,后者褒詞貶用,體現(xiàn)了魯迅雜文諷刺幽默的語言特點。
C.材料二運用了因果論證,先開門見山提出“送去主義”,然后從中國的歷史和西方的現(xiàn)狀兩方面闡釋原因。
D.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和文化思想,有糟粕,也有精華,其中的精華部分,可以濟西方之窮。
(3)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問題上,魯迅先生批判“送去主義”,季羨林先生則奉行“送去主義”。結(jié)合文段,請你說說兩位先生各自所持觀點的具體內(nèi)容。組卷:14引用:4難度:0.5 -
2.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文后題目。
口供
聞一多
我不騙你,我不是什么詩人,
縱然我愛的是白石的堅貞,
青松和大海,鴉背馱著夕陽,
黃昏里織滿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愛英雄,還愛高山,
我愛一幅國旗在風中招展,
自從鵝黃到古銅色的菊花。
記著我的糧食是一壺苦茶!
可是還有一個我,你怕不怕?——
蒼蠅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選自《死水》,新月書店1928年版)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第二句開始,詩人便以鋪陳手法,推出一幅又一幅景象,白石、青松、大海、夕陽、菊花等眾多意象散發(fā)著中華文化古色古香的氣息。
B.詩人不說烏鴉在夕陽里飛翔,而說“鴉背馱著夕陽”,不說蝙蝠在黃昏里飛舞,而說“黃昏里織滿了蝙蝠的翅膀”。一“馱”一“織”用得奇崛而傳神,極富動感。
C.第五、六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對祖國、山川的熱愛,突現(xiàn)了他的愛國主義理想,但這種理想的熾熱與現(xiàn)實的冷酷所形成的反差使詩人的抒情含著苦澀。
D.在最后兩行詩中,作者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賦之以“蒼蠅”這一形象,并且還在“垃圾桶里爬”,直接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丑惡勢力和黑暗現(xiàn)實的憎惡之情。
(2)聞一多詩歌創(chuàng)作講究“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本詩就體現(xiàn)了他的“三美”主張,請舉例簡析三美。組卷:7引用:3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我的英雄
古昊“當他在半空中的時候,會想些什么?”云峰點著煙,沉默了一會兒,把問題拋給我。
云峰是個沉悶的人。他調(diào)進我們棲霞寺管理處一個多月了,才說了不超過10個字。平時,我和云峰在寺院里察看時,他總是會和虔誠的香客們一起雙手合十,默念著什么。直到一場雨后,他把這個問題拋給我,我才知道,他默念的其實是一個名字:小陸。而名字背后的故事,我沒有主動問他。
但對于云峰的疑問,我真的入心了,上網(wǎng)查閱資料,據(jù)有死亡體驗的人描述,人在死前會有飛翔的感覺,身邊會出現(xiàn)鴿子或者大雁,甚至會有祥云。
“真的嗎?”云峰聽了,眼睛緊盯著我,“這要是真的多好!”但我不相信,只是嘴上沒說罷了。
云峰把煙頭在煙灰缸用力掐滅,又拿起茶杯澆了些水說,我跟你說說小鹿吧。
“他應(yīng)該活在舞臺上,而不是戰(zhàn)場?!痹品逭f的是他的戰(zhàn)友小陸。云峰說他平時喊他其實叫的是“小鹿”,皮膚白凈,身材高挑,手腳修長,走起路來脖子筆挺,步態(tài)輕靈,似乎只要他愿意,就可以飛起來。
那時,三年兵云峰和新兵小鹿,并沒想過,自己真的會走進戰(zhàn)火硝煙。那時,連長和指導(dǎo)員正在描繪開水渠、種大棚蔬菜的宏大藍圖,準備送小鹿到農(nóng)校學習果樹種植,讓云峰去買十來頭小豬養(yǎng)起來,讓戰(zhàn)士們多吃豬肉,多吃果蔬。
第二年的春天,和往年的春天沒啥兩樣,天空是藍的,水是清的,風是柔的。而千里之外的邊防線上,天空已經(jīng)失血,硝煙彌漫,滿目荒蕪。二連接到上級命令:準備上前線輪戰(zhàn)。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少流血。官兵們迅速轉(zhuǎn)入戰(zhàn)前訓練,臥雪爬冰,風從身上刮過的時候都是帶刀帶刺的,每天早上的五公里全副武裝,到達終點時,鞋子里能倒出水來。他們還學了幾句繳槍不殺、放下武器這樣的“洋話”,這些都是和敵人面對面拼刺刀才能用得上的話,簡短卻滾燙有力。小鹿學得快,心里卻更添了幾分緊張。看著小鹿時常緊閉的嘴角,云峰忍不住想笑。
云峰本就是個黑大漢,三個月的集訓下來,變化并不大,小鹿白凈的臉已經(jīng)變得粗糙干裂。早上,又一趟五公里越野跑下來,云峰扔給小鹿一根“紅塔山”,“抽一支,解乏?!毙÷钩焐贤鲁鲆豢跐馓?,卻軟沓沓地擺手。云峰就笑:“抽吧,上去了,還不知道能抽幾天呢?!毙÷箾]想過能不能回得來的事情,他是一心想著要去農(nóng)校的。但小鹿還是接過煙,這是他抽的第一根煙。小鹿吧唧著嘴,那種表情,說不上是苦澀還是解乏。
六月的雨天,二連跟隨大部隊的車隊從駐地出發(fā),路兩邊的樹,急匆匆地向后跑去。在雨停之后,云峰看見小鹿悄悄地抹眼淚,自己不禁眼眶也濕了。他們都沒有把要上戰(zhàn)場的事告訴給家里,云峰知道,小鹿肯定也是想起爹娘了。
汽車改換列車,列車又改換汽車,從雨天駛過晴天,從土路駛上盤山路。凌晨時分,部隊到達駐守陣地。這里是一個山窩,周圍山巒疊翠,霧氣彌漫,涼風習習,站在山腳,人就像跌落在海底。
當?shù)谝活w炮彈在掩體外爆炸,把碗口粗的松樹削成兩截時,云峰的耳膜似乎要震破了,小鹿眼睛緊緊盯著那半截樹樁,臉色蒼白。戰(zhàn)爭就這樣急速抵近。云峰和小鹿分在一個戰(zhàn)斗班,沖鋒陷陣,吃飯睡覺,兩人形影不離。幾天摸爬沖殺之后,小鹿慢慢地松弛下來,煙一根一根地抽著,把云峰的那句話掛在嘴上,“還不知道能抽幾天呢”。
那晚上,只容得下兩人的掩體外,月光灑滿一地。云峰很快就睡著了,他的夢里沒有戰(zhàn)爭,只有幾頭小豬仔在哼哼。
天熱起來了,叢林里的蚊子倒不是最難受的。對小鹿來說,戰(zhàn)場的尸臭味是最讓他難受的。一場戰(zhàn)斗下來,殘肢、血流的血腥味道,會像鳥爪一樣撓嗓子眼兒,而不是影視劇里描述的那樣簡單。
正午,太陽正烈,戰(zhàn)火稍作停頓,官兵們抓緊時間吃飯。對戰(zhàn)士們來說,豬肉罐頭就是美味了。小鹿打開罐頭,邊吃邊從外面走進掩體,鼻子左聞右聞的,今天的尸臭味咋這么重呢?
云峰瞄他一眼,你看看你肩膀。小鹿一扭頭臉都黑了,敵人的一小塊殘肉正落在肩膀上。小鹿扔掉手里的罐頭,“哇哇”地,將嘴里的那口午餐肉全吐了,脫下衣服扔到邊上。光著膀子的小鹿,閃電一樣的疤痕,從肩膀劃到腰眼上。那以后,小鹿的胃里就沒有過肉了。
陣地繼續(xù)向前推進,戰(zhàn)斗越來越慘烈。樹梢的天開始黑下來的時候,小鹿和云峰從左右兩側(cè)向高地匍匐,子彈、炮彈在空中炸裂、尖嘯、飛掠。
一朵云在樹梢躲避的當兒,一枚炮彈在小鹿身邊炸響。云峰眼睜睜地看著,小鹿被掀到空中,人被攔腰削成了兩截。半空中的小鹿,沒有影視劇里描述的那樣,在空中喊叫,而是靜默的,就像剛剛抽過一根“紅塔山”后的沉默。
“當他在半空中的時候,會想些什么?”云峰眼睛紅了,“如果活到現(xiàn)在,他應(yīng)當和我一樣,抱孫子了。”
我掏出煙來點上,煙霧向上飄起。我說,小鹿在空中的時候,他的意識里,身邊不僅會有鴿子、大雁,還會有祥云。
(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云峰雖然是個沉悶的人,但說起小鹿,他有說不盡的故事,這其中包含了痛失戰(zhàn)友后濃濃的思念和哀傷之情。
B.云峰和小鹿沒想過真的要走上硝煙戰(zhàn)場,他們當兵,只是想學會種菜養(yǎng)殖,讓戰(zhàn)士們吃好喝好,做合格的后勤兵。
C.小說寫小鹿因戰(zhàn)斗殘留的各種味道而難受,因“一小塊殘肉”而嘔吐,這些描寫增強了戰(zhàn)爭的真實感,有助于刻畫人物的形象特點。
D.戰(zhàn)爭是殘酷的,但云峰和小鹿一起訓練,一起沖鋒,他們在戰(zhàn)爭中結(jié)下深情的厚誼,小說以此展現(xiàn)出一種硝煙中的人情美。
(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以云峰拋給我的問題開頭,這一提問看似有些“沒頭沒腦”,卻產(chǎn)生了設(shè)置懸念、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的藝術(shù)效果。
B.文中寫小鹿身上“閃電一樣的疤痕”,并非閑筆,而是從一個側(cè)面表明死亡隨時到來的可能性,在情節(jié)上也有一定的暗示性。
C.“抽煙”這一細節(jié)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如寫云峰讓小鹿第一次抽煙,又如寫小鹿在沖殺后的頻繁吸煙,表現(xiàn)了小鹿在戰(zhàn)爭中的鎮(zhèn)定從容。
D.結(jié)尾“我”對云峰的問題作出了回答,“有鴿子、大雁,還會有祥云”的說法給讀者以一種浪漫感,表達了對小鹿的崇敬之情,意蘊豐富。
(3)文章以“我的英雄”為題,請分析其內(nèi)涵及作用。
(4)現(xiàn)代作家茅盾曾說過,作品的環(huán)境描寫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密切地聯(lián)系著人物思想和行動。試結(jié)合文本舉出三例作簡要分析。組卷:6引用:2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
-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議?!眴韬?!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材料二: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皵?sup>①學半?!逼浯酥^乎?
凡學之道:嚴②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③,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④,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答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古之學者,比物丑⑤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比踔来ㄒ?,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wù)本!
(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注:①敩xiāo,教導(dǎo),使覺悟。后作“教”。②嚴:尊敬。③尸:祭主。④節(jié):樹的枝于交接處。目:紋理不順處。⑤丑:通“儔”,齊。
(1)下列對文中畫雙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B.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C.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D.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2)下列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北面,即北面稱臣,古代君主面見臣子時坐北朝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朝拜。與之相反的詞是南面,即南面稱王。
C.六藝經(jīng)傳:“六藝”指儒家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儒家經(jīng)典。現(xiàn)今《樂》已遺失,“六經(jīng)”便成了“四書五經(jīng)”中的“五經(jīng)”。
D.句讀,指斷開句子的知識。中國古代文章中沒有標點符號,誦讀時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句”,一句話中間短暫的停頓為“讀”。
(3)下列對兩則選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用三組對比,分別從今人錯誤的態(tài)度、父母錯誤的認識和士大夫荒唐的行為三方面說明當時不從師的壞風氣,行文呈遞進關(guān)系,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
B.《禮記?學記》提到了“教學相長”的觀點,學與教相互促進。通過學習,豐富學識,促進教學;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不足,又會促進自己深入學習。
C.《禮記?學記》將“善學者”與“不善學者”進行對比,強調(diào)了善學者借助師長的重要性;以設(shè)喻的方式,強調(diào)善問者發(fā)問應(yīng)先易后難,循序漸進。
D.《師說》選文第一段將對比重心放在批判對象上,從反面說明從師的必要性,《學記》選文第三段則將對比重心放在善于學道者上,從正面解說增進學問的方式。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②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組卷:11引用:3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
-
11.下列各句,字音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32引用:1難度:0.9
四、作文
-
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金字塔,很多人驚嘆其雄偉,換個角度看卻是墳?zāi)?;知足常樂,很多人奉為人生格言,換個角度看卻是自我滿足,不思進取;塞翁失馬,很多人當成遭受損失,換個角度看卻是一件好事。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感悟?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以記敘為主。②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③不得套作抄襲。④不少于700字。組卷:6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