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四川省廣安二中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悲劇產生于社會的矛盾、兩種社會力量的沖突。沖突雙方分別代表著真與假、善與惡、新與舊等對立的兩極,卻總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敗、死亡、毀滅為結局,他們是悲劇的主人公。因為他們的力量還比較弱小,還無法與強大的舊勢力或邪惡力量抗衡,正義的要求不能實現,于是形成了悲劇。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指出,悲劇描寫了比現實中更美好同時又是“與我們相似的”人物,通過他們的毀滅“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感情得到陶冶”,即產生凈化的作用。
然而,悲劇不僅表現沖突與毀滅,而且表現抗爭與拼搏,這是悲劇具有審美價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魯迅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種毀滅是抗爭、拼搏以后的毀滅,抗爭與拼搏體現了人的一種精神。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從天上盜取火種,觸怒了主神宙斯,被鎖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鷹啄食肝臟,但普羅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墜入深淵。羅丹的大理石雕塑《馬身人首》中,人臂絕望地撲向一個它所抓不到的目標,而馬足則陷于塵土不能自拔,表現出人性與獸性的沖突,象征著靈與肉的斗爭,具有強烈的悲劇性??梢哉f,沒有抗爭就沒有悲劇,沖突、抗爭與毀滅是構成悲劇的三個主要因素。
悲劇的審美價值的載體只能是文學藝術。因為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美好事物的毀滅是令人傷悲的,因此現實中的悲劇不能作為直接的審美對象來欣賞,否則人就是泯滅了人性的人了。現實中的悲劇只能激起人的同情、義憤,迫使人采取嚴肅的倫理態(tài)度和實踐行動。民主革命時期,在演出歌劇《白毛女》的過程中,曾多次出現扮演地主黃世仁的演員被打甚至險遭槍擊的事件,這是人們以實際的道德評價代替了審美活動?,F實的悲劇只在客觀上具有悲劇的審美性質,它們必須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成為欣賞的對象,美學上所謂的“以悲為美”才能實現。
悲劇成為審美對象只能以文學藝術的形式出現,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劇事件與人的心理距離。不僅遙遠的時間會使過去的現實悲劇的悲慘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時間間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現實。這里還有一個空間的間隔,悲劇藝術展現的畢竟是一個人們不熟悉或有點陌生的空間,這就使人們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夠客觀、超然地看待。當然,在欣賞中審美主體可以“審美地”加入悲劇沖突,體驗悲劇客體的巨大和狂暴、悲劇主體的抗爭和悲痛,從而感受到強烈的震撼和刺激,獲得悲劇感和審美愉悅。
悲劇表現的不是人生的歡樂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劇主體對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這是人類社會和人類活動中十分重要、嚴肅的一面。悲劇在表現對偉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毀的同時,更表現出無法摧毀的人的偉大和崇高。
(摘編自王曉旭《美的奧秘》)(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悲劇不僅表現沖突與毀滅,而且表現抗爭與拼搏,具備了沖突、抗爭與毀滅三個主要因素,悲劇就產生了,并具有了審美價值。
B.在羅丹的《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靈和人性的象征,馬身和馬足則是獸、肉和獸性的象征,獸性和人性的矛盾構成了人間的悲劇。
C.在悲劇沖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總是以失敗、死亡、毀滅為結局,他們是悲劇的主人公,即悲劇主體,而其對立面則是悲劇客體。
D.悲劇主體的死亡意味著肉體力量的失敗,卻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敗,所以說悲劇在表現偉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毀的同時,更表現出人的無法摧毀的偉大和崇高。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悲劇的產生,悲劇的主要構成要素,悲劇的審美價值,審美對象等角度逐層深入分析了悲劇美的奧秘。
B.文章例舉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普羅米修斯和羅丹的大理石雕塑《馬身人首》,是為了論證說明悲劇不僅表現沖突與毀滅,而且表現抗爭與拼搏。
C.文章例舉在歌劇《白毛女》的演出過程中,扮演地主黃世仁的演員被激憤的觀眾毆打的事件,論證說明了悲劇必須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成為欣賞的對象。
D.文章最后一段總結闡述了悲劇的核心內涵,它表現的是人類社會活動中十分重要嚴肅的一面,也反映了悲劇主體在面對痛苦和毀滅時,無法摧毀的崇高和偉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甲午海戰(zhàn)中,清軍致遠艦在艦身傾斜、彈藥耗盡的情況下,開足馬力,沖向日本吉野艦,最后被魚雷擊中,200多名官兵壯烈殉國,這震撼人心的悲劇足以成為一個直接的審美對象。
B.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具有“凈化”作用。他所說的“凈化”,不是指受眾在生理上的發(fā)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們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C.老舍筆下的祥子,純樸善良,勤勞能干,有著駱駝般堅韌的精神,在飽受舊社會、舊制度的沉重打擊之后,淪為自甘墮落的行尸走肉,也成為了一個經典的悲劇形象。
D.悲劇在表現沖突與毀滅的同時,也表現抗爭與拼搏,因此雙方力量越是懸殊,主體的抗爭越是艱難,所體現的精神就越強大,悲劇的審美價值也越高。組卷:6引用:6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短文,完成問題。
材料一:
??近期,某國際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長半身裙,售價高達29000元人民幣,但有網友發(fā)現,這款裙子神似中國的馬面裙。該品牌強調其采用了“標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優(yōu)雅時尚的單品”,卻只字未提“馬面裙”。盡管國內質疑該品牌文化抄襲的聲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沒有表態(tài),只是在中國市場內默默下架了這款新品,國外的網站上這款裙子在繼續(xù)售賣。有媒體認為,這波操作難以被界定為抄襲,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馬面裙的概念: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馬面裙的風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華麗富貴,再到民國的秀麗質樸,其結構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著。
??此前,也有不少國際大牌借鑒中國元素,讓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出現在巴黎、米蘭、倫敦的時尚舞臺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經穿過紅色的馬面裙,當時的新聞稿寫的是中式刺繡裙。這些借鑒參考,在文化領域并不少見,是對中國文化元素的喜愛和推廣,為國人所樂見。
??要想讓我們的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就需要主動去發(fā)現。在此之前,許多國人并不了解馬面裙。爭議事件發(fā)生后,眾人才知道,這種款式不僅凝結了古人的實用智慧和審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現代感,只需稍加改良點綴,便可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時尚單品。
??文化交流與元素借鑒本來就是一種雙向奔赴,“韓國端午祭申遺”等文化搶注事件一直讓國人耿耿于懷,此次“被挪用”則給我們再次敲響了警鐘。不過,與其停留在口頭的“抗議”,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來,尋找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傳播的方法。
(摘編自張曉涵《文化挪用,應讓公眾更關注傳統(tǒng)文化守護》)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處于一種文化背景中的人將其他不屬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進行符號特征挪用的行為。根據內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歸為“實物挪用”與“非實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對有形物體的占有,而后者更為抽象,通常表現為內容挪用和主題挪用。內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創(chuàng)作者借鑒、利用,又可具體分為風格挪用和母題挪用,兩者都指異文化對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過前者會主動地表明挪用對象的出處并以此進行自我標記,而后者則是利用異文化的符號與象征來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本文化。而主題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個體與機構。
??對于文化挪用的批評者來說,文化挪用是一種異文化思維下對本土文化的誤讀與錯用,是對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別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備的符號化、片面化及多變性等特征讓人將其視為是刻板印象的輸出。但是,文化傳播是從符號開始傳播的,即文化傳播的第一步永遠都是符號化與片面化的。這在好萊塢電影中體現得最為明顯,表現中國不離功夫,表現日本不離和服。符號化的目的是便于傳播與記憶,只有借助符號化的事物進行文化傳播,才能使得更多處于外來文化背景中的傳播對自身文化產生興趣,并在此基礎上持續(xù)地進行輸出。
??在對文化挪用進行討論時,要避免“絕對原創(chuàng)性”的誤區(qū),避免陷入保守主義與自閉主義。一種文化若想進入世界舞臺,就必須以適合其傳播的形式進行改造,以適應不同文化。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學來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現與發(fā)展的文學作品”,“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世界文學能夠包含任何影響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為日益成為學術關注重點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實際上包含著一種內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時代,每一種文化都不是具體而為之的,而是各個文化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的產物。簡而言之,每一種文化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矛盾對立的產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體系中獲得發(fā)展與尊重,就要讓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與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發(fā)展為普遍性。
??當下,中國文化實踐堅持“文化自信”。我們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負面意義,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載的積極意義,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礎上,以積極的姿態(tài)與“文化星叢”中的其他文化進行對話。只有這樣,才能打破西方社會對中國“傅滿洲”“陳查理”式的想象,促進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欣賞,以符號為載體,各文化共同參與編碼與解碼,實現“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自信”。
(摘編自徐冠群《文化傳播與文化創(chuàng)新:跨文化傳播語境中文化挪用的積極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某國際大牌面對網友的抄襲質疑,雖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國市場下架了這款新品,部分媒體認為這是一次“文化挪用”而非抄襲。
B.在此次風波之前,國際大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借鑒參考并不少見,這也有利于中國文化在西方社會的傳播與推廣,為國人所樂見。
C.此次爭議事件推動了國人對馬面裙的認知,讓人們意識到這種凝結古人智慧和審美的服裝款式也能成為當下的時尚單品。
D.根據材料二關于文化挪用的分類,材料一中引起爭議的某國際大牌的行為是內容挪用中的風格挪用。
(2)根據上述材料,以下行為中不屬于“文化挪用”的一項是
A.美國迪士尼公司將中國傳統(tǒng)劇目《花木蘭》改編成動畫片,將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題“盡忠盡孝”演繹為女性解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主題。
B.伏爾泰將元代戲劇家紀君祥所創(chuàng)作的《趙氏孤兒》改編成為歐洲經典劇目《中國孤兒》,借用中國文化中的形象符號來宣揚啟蒙精神。
C.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漢人真實的生活現狀。
D.美國網飛公司翻拍劉慈欣的科幻巨作《三體》,起用歐美當地演員飾演原著中以中國人為主的主角群體,講述超越時間、文化和種族邊界的故事。
(3)面對文化挪用,中華文化應該如何實現突圍?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組卷:1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端喜
寧春強 那時,在我的老家石門,無論誰家操辦紅白喜事,酒席上都是八道菜,故稱“吃八碗”。石門的酒席,四人一桌。女人趕席,只跟女人坐一起,不喝酒,飯吃得也快。往往菜一上齊,就立馬走人。走時,手中都端著滿滿的一盆菜。八道菜并沒吃幾口,全折進自備的盆里往回帶,這叫“端喜”。女人吃八碗,其實是端回家吃的。能吃好幾頓呢。若是哪位女人趕席而不端喜,反倒讓人奇怪了,不僅主人家沒面子,連廚師也感到不自在。你不端喜,是看不起主人,還是瞧不起廚師呀?于是,女人端喜,便成了石門獨有的一道風景。
在石門,能掌大勺做八碗、手藝又出眾的,當屬春海。春海是我家的鄰居,寡言,人長得黑而瘦,細高的個子,一年四季都好戴著上頂藍帽子。
春海當廚,總要支上兩口大鍋。用磚頭在事主家院子里壘起兩個爐灶,也只需一袋煙的工夫。起爐灶學問大著呢,弄不好,火不旺,可是要誤大事的。所以,無論到誰家掌勺。春海都要親自起爐灶。
兩口大鍋同時生火,同時做菜,春海卻并不顯得忙亂,倒常悠閑地坐在凳子上抽煙。滿院子都是誘人的香。香氣竄了出來,在村中四處飄蕩,逗引著每個人的胃口。我們這些討狗嫌的孩子們,早已按捺不住,風一樣在村街上刮來刮去。
人坐著,卻并沒真正得閑。什么時候該用鏟子翻動鍋里的菜,什么時候該添加什么料,什么時候該起鍋了,全憑多年來練就的機靈的嗅覺。春海做菜,從不用口嘗,只用鼻子嗅一嗅,就知道菜是咸還是淡了;一嗅,就知道菜炒得到沒到火候。
起鍋更顯功夫,須快。慢了,菜會糊在鍋底。春海手持一把碩大的鐵舀,噌噌噌,仿佛只是眨眼間,一大鍋菜就被舀進缸里了。八口大缸就放在爐灶邊,再冷的天,菜也不會涼。
更讓人稱奇的是,春海對菜量的準確把握。幾十個碗排放在案子上,春海手中的勺子如韓信點兵,片刻就上完了一道。而缸里正好剩有半拃厚的菜,這叫“留喜”。
奶奶八十四歲那年,突然成了催婚婆,天天催早已訂婚的大哥結婚。那年月,日子寡淡得很,吃飯成了所有家庭最犯愁的事情,更別說做八碗席了!
奶奶卻催得急。奶奶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我沒幾天活頭了,你們就成心不想讓我吃大孫子的喜酒?
父親便去找春海商量。老屋里,倆人各自卷起一支煙喇叭,啞啞地抽。半天,春海清清嗓子,說:也該熱鬧熱鬧了,這都一年多沒吃八碗席了,哪個肚子不空落落的?再不好好吃一頓,人連精神頭都沒了。父親望著春海,一臉的沮喪:眼下拿什么做八碗席啊?春海說:我來想辦法吧。
之后,春海天天晚上都要走家串戶,跟村里人商量著為大哥做八碗席的事。春海還說通了自己的老婆,同意屆時把家中的母雞殺掉兩只,疼得老婆一看見雞就抹眼淚。春海問,舍不得?老婆說,沙子瞇眼了。
喜日那天,村里的婦女們早早就來了。她們手中用來端喜的盆都不空著,全裝著可以食用的稀罕物。實在拿不出什么的,就端著從山上新采來的野菜。男人們的手也不空著,多是拎著裝有老白干的酒瓶子。
春海有條不紊地忙活著。傍晌,八道菜相繼上桌,全是叫不出名的混搭菜。婚宴開始了。女人孩子們,只顧竊竊地吃,誰也不說什么。男人們也忙著填肚子,酒杯暫時被冷落在一旁。整個院子里,充盈著咀嚼聲。這聲音美妙無比,也暢快無比,它是石門人等待許久的食欲大聯(lián)歡。春海銜著煙喇叭,啞啞地看。風輕輕拂過,許是瞇了眼,有喜淚款款溢出他的眼眶。
散席時,女人們喜笑顏開,端著滿滿的一盆“喜”,從奶奶身邊走過。只是奶奶不知道,她們用來端喜的盆里,個個都倒扣著一個小盆。不然,哪有那么多的菜用來端喜呀!
人都散去了,春海才跟父親一起吃飯。父親端著一碗酒,站起身,朝春海深深彎下腰去。長輩給晚輩鞠躬,這是石門最高的禮節(jié)了。
材料二
穩(wěn)定社會關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謂了解,是指接受著同一的意義體系。同樣的刺激會引起同樣的反應……親密感覺和激動性的情感是不相同的。它是契合,發(fā)生持續(xù)作用;它是無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時鏗然有聲……鄉(xiāng)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lián)系是長成的,是熟悉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養(yǎng)出這種親密的群體,其中各個人有著高度的了解。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1)下列對材料一的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特色”和“地方特色”,既有文化美,又有人情美、生活美展現了在困境中的堅守與希望。
B.在塑造春海這一人物形象的時候,作者運用了肖像、語言、動作、神態(tài)以及側面描寫,表現了一位善良能干的廚師形象。
C.作者兩次寫到“淚”,一次是春海老婆,一次是春海,兩處形成對比,在對比中突出了春海善良與熱心的形象。
D.結尾處“長輩給晚輩鞠躬”,表現了父親對春海的深深的感激,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對于“善”的最高的尊敬。
(2)請簡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圍繞“端喜”謀篇布局的。
(3)材料一中的人物群像是如何體現出材料二中的“親密”關系的,請簡要分析。組卷:11引用:6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俗話說“看顏色,識成分”。黑土之所以是黑色,是因為①___________。腐殖質是有機物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形成的膠體物質,一般為黑色或暗棕色。腐殖質由碳、氫、氧、氮、硫、磷等營養(yǎng)元素組成,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分。
中國黑土看東北。為什么黑土地②___________?這與東北地區(qū)的氣候有直接的關系。陽光充足、溫暖多雨的夏季,植物大量繁殖。秋末植物枯死,大量枯枝落葉堆積在地面上。寒冷而漫長的冬季,積雪覆蓋,地面的滯水凍結形成凍土,將枯枝落葉和枯死的植物保存起來。來年春季,③___________,但融化后的水不能及時排掉,導致土壤濕度過大,植物殘骸依然分解緩慢。有機質的積累量超過分解量,年復一年,才形成了如今的黑土地。
由于黑土地土壤肥沃,東北地區(qū)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地位持續(xù)鞏固,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意義重大。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關于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表示因果關系,此處如果去掉“由于”,并不會改變句子的基本意思。
B.“壓艙石”指起穩(wěn)定作用的事物,此處凸顯了黑土地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價值。
C.本句第二處逗號應該改為分號,修改后整個句子的結構層次才會更為清晰。
D.將黑土地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用語生動,比喻修辭突出了黑土地的珍貴。組卷:8引用:4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你要信任你自己,依賴自己,從自身汲取力量。你不能因為痛恨這個環(huán)境而痛恨自己,你不能因為別人否定你,你就一而再、再而三否定自己。你也不能因為沒有從別人那里得到更多吸納和肯定,于是就自我排斥、自我貶低?!?br /> 你原來也是有力量的,你是你自己的起點,也是這個世界的有力起點之一。
——崔衛(wèi)平《自己就是一個起點》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李嘉誠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孟子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8引用:6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