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四川省瀘州市瀘縣一中高二(下)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1/24 13:30:2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自隋唐以來,儒學的顯赫地位已不復曾經,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北宋時期的士大夫群體開始將思路轉向佛教禪宗,他們不再試圖創(chuàng)造嶄新的學說和進行大的變動,而是以工具主義的價值觀和實用理性的態(tài)度,在他們的理論體系中融入了佛禪哲理和道法哲學,以期彌補儒學空泛而脫離實際的弊陋,并有意無意地給北宋時期儒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發(fā)展。佛禪哲學與儒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內心修為和哲學修養(yǎng)方面,佛禪強調內心的專注與超越、理性的思辨意識以及宏大的精神追求,這都是傳統(tǒng)儒學所未曾達到的精神境界。北宋士大夫將這種佛禪哲理與傳統(tǒng)儒學的道德觀、秩序觀結合起來,注重個人內心世界的道德信仰,并引申出與自然相一致的代表“心性義理”和宇宙本源的“天理”,傳統(tǒng)儒學發(fā)生裂變,理學逐漸興起。
在北宋士大夫的眾多理學成果中,蘇洵、蘇軾、蘇轍的成果是豐富而影響深遠的。他們是一個并行不悖的整體,卻又各具特色。他們的思想雖然不如這一時代極具代表性和迸發(fā)力的范仲淹、王安石的觀點那般奪人眼球,也不如司馬光、程顥、程頤在與功利儒學派的論戰(zhàn)中那般旗幟鮮明,卻有其佛道熏染下的包容性與圓融性的色彩。其中,以蜀派蘇軾為代表,其“蜀學”中儒、道、佛三者雜而相融,并用兼采的特點更是明顯。
在他們所處的大時代下,佛教禪宗已由晦澀含蓄趨于更世俗化,世人對禪宗的理解與接受程度極大的提高。幼年時的蘇軾所受家庭教育依然是正統(tǒng)儒學,但蘇家父子三人皆崇信佛教,其親眷也大多信佛奉佛,佛學思想不可謂不潛移默化。長期的浸染加之與道潛、了元等諸僧人的交往,成年后的蘇軾有了自覺、主動學習佛教義理的興趣,并將之與其所耳濡目染的傳統(tǒng)儒學對接?!盀跖_詩案”后,蘇軾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點,與之相應的是,他對于儒學與佛道的看法也發(fā)生了變化:借助佛禪紓解苦悶,試圖從中尋找精神慰藉和解脫之法,佛老思想在蘇軾的精神世界中開始占據上風,并由此形成自成一派的理學思想體系。
縱觀“三蘇”的理學思想,廣納佛、道、法之長以充儒學,蘇軾“蜀學”甚至被以“雜”字來評價。從整體上看,“三蘇”理學仍以傳統(tǒng)儒學為體,佛、道、法基于一種工具狀態(tài)加入傳統(tǒng)儒學思想體系中,未脫離既有的體用之別。其根本目的,仍是恢復、重建傳統(tǒng)孔孟之學與道德秩序。
相比之下,在堅持儒學為體的基礎上,蘇洵更偏法,功利色彩更重;而蘇軾、蘇轍則更為保守,蘇軾受佛禪影響較大。父子三人雖大致皆可歸于理學派,其法治思想卻不完全一致,抑或傾向保守、遵循舊章,抑或主張依時勢而變。但正因各自有所側重,又有所承繼、相互影響,才形成了一系列獨樹一幟的治理理念與法治思想。
總而言之,融合了佛、道、法、儒的理學思想在他們的法律思維與觀念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使他們的法治思想具有了更深厚的哲學基礎和更強的實踐性,也更具包容性。如對義利關系、禮刑關系、法與人情的關系等認知,既有異于教條、僵化的傳統(tǒng)儒學的一面,也有對在傳統(tǒng)儒學基礎上發(fā)展出的理學主義的靈活變通的一面。
(摘編自趙曉耕劉盈辛《“三蘇”法治思想的淵源與影響》)(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為彌補儒學的弊陋并帶給儒學前所未有的新發(fā)展,北宋士大夫群體開始將思路轉向佛教禪宗。
B.在北宋士大夫的眾多思想成果中,范仲淹、王安石的思想觀點極具代表性和迸發(fā)力,引人注意。
C.北宋時佛教禪宗始由晦澀含蓄趨于更世俗化,人們對禪宗的理解與接受程度都有極大的改善。
D.“三蘇”理學堅持以儒學為體,蘇洵更偏法,注重功利;而蘇軾、蘇轍因受佛禪影響較大,更為保守。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先從傳統(tǒng)儒學的裂變和新發(fā)展談起,接著重點論述“三蘇”受儒、道、佛影響的理學思想。
B.文章第二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證明了“三蘇”理學思想具有包容性與圓融性的色彩。
C.文章結尾運用舉例論證,說明“三蘇”的法治思想受到了融合佛、道、法、儒的理學思想的影響。
D.文章論述有所側重,如在論述蘇洵、蘇軾、蘇轍的理學成果時,較側重于論述蘇軾的思想體系。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佛禪在北宋時期得到發(fā)展,其在理性思辨意識、宏大精神追求等方面超越了傳統(tǒng)儒學的精神境界。
B.“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佛老思想始占據其思想上風,并由此形成其理學思想體系。
C.蘇軾與道潛、了元等諸僧人的交往,是他主動學習佛教義理并將之與傳統(tǒng)儒學對接的主要原因。
D.“三蘇”理學思想廣納佛、道、法之長以充儒學,其根本目的是恢復、重建傳統(tǒng)孔孟之學與道德秩序。組卷:4引用:4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自2019年發(fā)生的新冠疫情,一直深刻影響著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在人類遭遇挑戰(zhàn)和危機的時刻,口述歷史的價值越發(fā)突顯??谑鰵v史不僅能夠探訪塵埃落定的歷史事實,也可以記錄塵埃乍起的社會現象與思潮??梢哉f,如今口述歷史的作用早已超出了記錄歷史這一傳統(tǒng)范疇,而是承載著機構、團體、地域、民族甚至是國家的精神建構、文化塑造與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丁俊杰表示,“把(口述歷史)這件事情做好,不僅關乎自己,實際上也關乎我們這個社會,關乎我們這個民族,(這是一件)利國利民,尤其對民族發(fā)展有利的事情?!?br />(《口述歷史國際周2021:口述歷史,連接過去與未來》) 材料二:
現今,在互聯(lián)網引領的時代下,各種思想意識對人們的認識活動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單一或相對簡單的中華民族精神表現形式,已經不能滿足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時代的發(fā)展。口述歷史就是通過收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式。
進一步說,它是由準備完善的訪談者,以筆錄、錄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觀點的一種研究歷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學屬性而言,口述歷史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就其科學性質來講,口述歷史首先是一種科學方法論。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因此口述歷史是以普通人為主體的,不同以往的歷史學論著更多的是關于權力精英的聲音??谑鰵v史不僅以現實的歷史方式再現了社會生活的豐富性,而且為歷史研究本身開辟了新的領域,同時也使得有關歷史的“聲音”日趨多元和逼真??谑鰵v史的載體也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而日益多樣化。20世紀40年代隨著電子音像技術的進步,在擱置了幾千年之后,口述歷史復興于20世紀中期。此外,口述歷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實際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對民間、社會資料的發(fā)掘。這也是各種研究最基本的需要,這說明了口述歷史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精神是歷史積淀的產物,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豐富。在過去的一百年中,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fā)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各族人民的斗爭,這反映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如何運用新的表現形式,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時代主題。
口述歷史最為顯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將逝去的過去的聲音”。歷史上有許多事件,由于各方的局限性,我們不能留下書面記錄,人們需要了解歷史真相,必須對當事人或知情人進行口頭調查并收集口頭憑證。
(摘編自趙彬彬、張慧峰《以口述歷史形式彰顯中華民族精神》) 材料三:
許多人對“口述歷史是否值得相信”這一問題始終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這源于諸多影響口述歷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視或消除,因此研究者們應該盡力去完善和細化口述歷史的研究過程。
對于那些歷史事件的親歷者,盡管他們親身參與到了事件的進程中,但也猶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將他們看到或經歷過的視為歷史事實的全部,事實上誰都沒有把握說自己可以掌握歷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訪談的被訪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們的文化知識有限。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會影響他對一個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導致了認知能力的受限,且單從其所處的社會地位來看,他所能接觸到的信息也是單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閉塞、通信初步發(fā)展的時期,普通民眾能夠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報紙、廣播或電報,更遑論那些只能夠通過信件才可以勉強進行信息交換的古老年代。歷史是多元且復雜的。而當人們無法獲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為參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斷某個事物的時候,他的位置就決定了他的立場和角度,若只從其中一方的角度出發(fā)去看待歷史事實,就很有可能出現偏差,并且降低歷史真相的可信度。
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陳述的回憶是有限且具有選擇性的。經歷過相同歷史事件的人,如果在這個事件中他們所記憶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這段口述歷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們在腦海中所提取的記憶有限,忽略了某些細節(jié)之處,甚至是他們有意而為之,從而導致不同的口述者陳述相同事件時發(fā)生偏差,那么這也會極大地影響到口述歷史的可信度。
訪談者在獲得口述史的過程中占領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在前期的籌備、實際的訪談過程,還是后期的資料整理,訪談者的業(yè)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段口述史的成功與否。以前的口述史大多是由訪談者在訪談過程中及時進行筆錄,但難免會出現記漏或記錯的情況。如今的口述訪談則可以借助更多的記錄工具,如錄音筆、攝像機等設備,從而更加準確而完整地記錄下口述內容。
對于訪談者來說,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量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訪談過程中因為自身背景知識的缺乏從而誤讀了口述者所表達的內容。
(摘編自黃心怡《借用新聞訪談技巧提升口述歷史可信度的實踐探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口述歷史既能夠探訪記錄歷史,又能夠記錄現實,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價值越發(fā)豐富,對個人、社會、國家、民族均有深遠影響
B.口述歷史屬于歷史學的范疇,但它主要是通過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來研究歷史,與那些歷史學論著有很大不同。
C.口述歷史作為一種全新的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環(huán)節(jié)需要加以完善。但電子音像等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它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D.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有些歷史事件的文字資料因形勢特殊等原因而不能留下來,要了解真相就應該對相關人員做口頭調查。
(2)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二相關觀點的一項是
A.雷蒙?阿隆《歷史哲學》:“歷史總是為生活服務的,它提供范例,評價過去。”
B.科林伍德《自傳》:“歷史著作有開始也有結束,但它們描寫的事件卻并不如此?!?br />C.胡也頻認為:“歷史永遠是陳舊的,新的生活不能把歷史作為根據?!?br />D.布羅代爾說:“歷史應該是一首能夠用多種聲部唱出的、聽得見的歌曲。”
(3)請結合材料分析,影響口述歷史真實度的因素有哪些。組卷:4引用:5難度:0.2
三.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題。
留一餅
趙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老牛是個賣餅的。
寶慶和平街最末的一間小木屋,上插一黃布幌子,寫著“留一餅”三個大字。幌子的左邊,有一棵大桂花樹,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沒人能說得清,總之沒五個漢子是別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樹底下,擺著張椅子,老牛沒事就躺在椅子上搖著蒲扇,吹著風。
老牛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執(zhí)。就拿這賣餅來說,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個,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這些個餅,沒半個時辰就被搶光了,弄得許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飽,怨氣滿街。
光這還不算什么,更讓人氣的,是老牛拿著最后一個餅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裝進袋子,說一句:“不賣了?!?br /> 關于老牛為啥留一餅,有人說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餅揉碎在明天的面團里,還有人說那是老牛留給自己吃的。
“留一餅”就是留一餅,誰來了也不賣!
老牛剛開始賣餅時,生意并不好,店鋪在街末,鋪前又有大樹擋著??墒抢吓H匀粓猿置刻熳?00個餅,賣不完的親自送給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張老爺是個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連當官的都敬他三分。這一天張老爺過生日,許多賣吃的、賣喝的店鋪,紛紛關了門,給張老爺賀壽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張老爺還是趙老爺,他過他的壽,我賣我的餅”。
別的鋪子關了門,那些賣力氣的漢子找不著填飽肚子的地,只得遠走幾步到老牛的鋪子里。沒一會兒,竟然排起了長隊。
餅快賣完時,來了個白凈男人,他從隊伍后面插了過來,摸出一兩銀子,往老牛桌上一擲:“兩個餅,快點?!?br /> 老牛像是沒聽見,繼續(xù)笑著裝餅,笑著收銀子。白凈男人猛地一拍桌,銀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頭,你聾嗎?”
老牛沒瞧白凈男人一眼:“餅不多了,現在到后面排隊說不定還能吃上一口?!?br /> 白凈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卻被一個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擋住。折扇男人堆著笑臉:“我們這就去排隊?!贝桨變裟腥藭r,剛好還剩下最后一個餅,老牛把餅裝好,指指掛在門口的幌子,“留一餅!”
白凈男人頓時來了氣,“知道我家公子是誰嗎?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凈男人一眼,“好,我們明天再來?!?br />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來了,吃了幾口餅,說了幾句“好吃”,離開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個月時,有人敲鑼打鼓送來一塊牌匾。轎子里走出來一個白凈男人,男人揭開紅布蓋頭,上寫“留一餅”三個大字??礋狒[的人上前一看那題款,驚了一聲:“這……這竟然出自當今皇上的親兄弟,康親王之手?!?br /> 就在寶慶人都聽說了這事,來看康親王親筆題的字時,老牛鋪子前的牌匾卻不見了。寶慶人問他,他指指鋪子里的一個角落:“在那呢!”
讓老牛揚名的倒不是他的餅,也不是康親王題的字,而是寶慶城人人都在傳老牛要被殺頭。你想想,把親王題的字丟在犄角里,殺十次頭恐怕都不夠。
傳言像一陣風,連寶慶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寶慶人都早早地排隊到老牛的店鋪前買餅,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過去了,一年過去了,老牛的頭還長在脖子上,還悠閑地在桂花樹底下?lián)u著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還是一個人在鋪子里做餅。有好心的小伙子來老牛店里幫忙,有時會問起老牛做餅的訣竅,老牛總是笑笑:“你看這胖胖圓圓的餅,放高處不俯視你,放低處不仰視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還在做餅。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個餅帶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選自《小小說大世界》,2018年第2期)(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牛性格固執(zhí)的特點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者對此明顯帶著一種欣賞的態(tài)度,這與小說要表現的主題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將匾額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為通過賣餅一事,他已對康親王的人品和氣度有所了解,并不擔心會有性命之憂。
C.“放高處不俯視你,放低處不仰視你”一句,表面上說的是餅的特點,實質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點與人生追求。
D.老牛作為一個賣餅者,從中參透人生,將從事的職業(yè)與自己的為人處世很好地融為一體,也贏得了人們的認同與尊重。
(2)小說中老牛餅藝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種手法來體現的?請結合全文簡要說明。
(3)小說的題目“留一餅”有哪些內涵?組卷:5難度:0.7
三.語言表達(20)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碳達峰”“碳中和”是當下熱度很高的議題。大氣溫室氣體的3大元兇中,二氧化碳由于在大氣中的含量高,最先得到關注。其實,① ,當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比工業(yè)化之前增加了約50%,而甲烷增加了2倍。同時,甲烷還能與大氣污染物如氟利昂等發(fā)生反應,產生其他溫室氣體,造成增溫效應的疊加。更嚴重、更復雜且無法回避的一個矛盾是,作為還原態(tài)的甲烷,經過燃燒等化學反應后,會轉化為二氧化碳。也就是說,甲烷的出現本身是一種“碳源”,其轉化后,② 。例如,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被認為是固碳的功臣——通過藻類、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態(tài)功效顯著。然而,據估算,濕地(不含稻田)甲烷的年釋放量大約相當于全球甲烷釋放量的四分之一。如果忽略還原態(tài)的甲烷,“碳中和”討論只在二氧化碳圈里打轉,并以這個視野推導實現“碳中和”的頂層設計和施工圖,落實再堅決,③ 。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和文中“地球之腎”所用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B.連峰去天不盈尺,古松倒掛倚絕壁。
C.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D.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組卷:6難度:0.5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①荀子:“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②韓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br /> ③習近平:“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
根據以上三則材料,圍繞“如何成長”,結合自身感悟和思考,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圍繞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引用:1難度:0.5